朱子与蓝冠噪鹛的情缘

2020-11-06 10:26:32   来源:     
今年,是朱子诞辰890周年,是蓝冠噪鹛发现101周年。

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

就像我们尝到早春的第一杯丫玉茶,它离不开长期打理的一片茶园,离不开精心采摘、存贮,离不开揉捻烘烤;就像我们闻到金秋的第一缕桂花香,它离不开当年培植的一株幼苗,离不开悉心移栽、打理,离不开气候造化;就像我们吃到寒冬的第一片咸腊肉,它离不开百姓喂养的一头年猪,离不开耐心等待、观察,离不开熏晒调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变动或损失,就会影响甚至改变全局。

查平坦 潘宝兴摄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事物的脆弱,在于唇齿相依;事物的坚固,在于环环相扣。

站在联系论的角度,我看婺源生态,并不仅仅观赏那一万多棵挂牌保护的名木古树,而是瞻仰一种延续千年的生态文明。对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我们感其“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似乎应该多一些寻访、采撷、品砸、思考、回味。

我看婺源生态,除了敬畏山水,还在细密解读这篇字字珠玑、深邃神秘的生态文章。这篇文章,虽然地域篇幅不大,但是哲学道理精深,越品咂越感动。

解读这篇文章,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一股温润的潜流,那就是朱子理学思想。没错,婺源是朱子故里,婺源生态文明离不开朱子理学思想的浸润和启迪。

今年是朱子诞辰890周年。千百年来,“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在婺源一脉相承、蔚然成风。

如果说,“释菜礼”“开笔礼”“朱子家训”“朱子讲堂”等崇文重礼之举,是婺源百姓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那么,朱子倡导的“万物一体”“中和之道”等生态伦理思想,则是婺源人民延续千载的“生态基因”。

诵读家训 程新德摄

东方美学是一种各行其是的自然生态,擅长于整体把握,讲究的是“气韵生动”。从这个层面上说,朱子“文化基因”与“生态基因”的有序传承、有机融合,成就了婺源“中国最美乡村”的金字招牌,铺就了婺源旅游发展举世瞩目的传奇之路。

对于婺源生态之美,历代文人墨客写了不少经典诗作:

“源源鳙水见兹潴,斗大还深百丈余。云影天光相映处,个中应有化龙鱼。”(明·汪仲昭《鸳鸯斗》);

“隔坞人家叫午鸡,幽深不让武陵溪。白沙翠羽一双浴,红树画眉无数啼。”(清·王友亮《婺源道中》);

“半规浮水半规沉,试上青山瞰碧浔。游客不知桥倒影,只疑明月浸溪心。”(清·齐彦槐《平桥印月》);

…… ……

文公阙里 婺里君摄

追根溯源,瞻仰朱子生态伦理思想,是纪念朱子诞辰890周年不可或缺的话题;

知往鉴今,传承朱子生态伦理思想,是感恩朱子生态造化必不可少的文明之举。

我们瞻仰,是因为自觉;我们传承,是因为自信。

如果,要用一些事例来说明朱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婺源百姓生态自觉的深远影响。那么,有“一棵树”和“一只鸟”。

先说“一棵树”,那就是婺源文公山“杉木王”。

朱子亲手载的杉树 綦茗鹏摄

据记载,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春,朱子第二次回婺源省亲扫墓,他爬上九老芙蓉山尖,在朱氏四祖朱惟甫之妻程氏豆蔻娘墓地周围,依八卦方位种植了24棵杉树,寓“二十四孝”之意。后来,朱子殁后,宋宁宗赵扩谥其为“文公”,当地百姓遂将九老芙蓉山改称为“文公山”。为了表示对朱子的崇敬,人们还在山上建了一个积庆亭,并立禁碑“枯枝败叶,不得挪动”,官府还派兵员守护山上坟茔和参天林木。如今,890周年过去了,朱子当年栽植的古杉木,虽树龄近九百,但长势依然旺盛,枝叶繁茂、挺拔葱茏。历经千年岁月沧桑,山上存活完好的16棵古杉木,其中最高者达38.7米、最粗者胸围有3.07米,被誉为“杉木王”和“江南杉王群”。

1986年,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在参观了文公山后,敬填《望江南》词称赞道:“婺源好,乔木见人文。一亩偃柯低覆地,十寻直干耸凌云,树以晦翁尊。”

试想,若非受朱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熏陶和教化,婺源何以能留得住“杉木王”和“江南杉王群”呢?如今,文公山建有朱熹纪念馆,打造了相关文化项目,成了朱子文化研学游的国家级4A景区和朱子文化课外教学实践基地。

自古英雄出少年。朱子从小就有“宇宙观”的哲学基因,令人啧啧称奇。在他很小的时候,刚会说话,他父亲就教他认识事物,指着天空教他说,“那是天”。而朱子却反问他父亲,“天的上面是什么”?这包含了朱子对宇宙的一种追问。而据朱子自己说,这是他五六岁时候的事情。他从小就没有把对知识的追求放在一个比较狭窄的领域,而是指向了很深远的宇宙。朱子七八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他和别人玩的不一样,他总是在地上画画。他父亲一看,他画的竟然是《周易》八卦的卦象,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论的主要依据,后来成为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共同的宇宙论框架。

历史上,从老子、庄子到一代代道家高人,都恭敬地把大自然称为“天”“道”,认为这是天下一切真善美的起点和归宿。“理气论”是朱子理学的理论基石,“天理”是理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理”或“天理”视为宇宙的本体,即“理”或“天理”是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天理”又通过“阴阳”二气演化成天地万事万物,这是朱子“理气论”哲学的实质与核心。朱子的“理”与“气”的关系学说,揭示了世界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构成的整体。如果没有“理”,宇宙的发展将变得无序而不可探索;如果没有“气”,宇宙的发展将固定不变,也即没有探索的必要。朱子的“理气论”弥补了孔孟儒学在本体论上的缺陷。

文公山崇聖门 俞月明 摄

由此衍生,朱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并不局限于眼前,而是将人际道德向人与万物间拓展,以“天地万物一理”的生态哲学为基础,充分肯定人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并重视生态道德的情感体验与文明实践。朱子提出的“事亲之道以事天地”“视万物如己之侪辈”等生态道德观,实属难能可贵,胜人一筹,令人振聋发聩。其深邃宏大的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仍有着很大的启迪意义。

人们常说,“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朱子提出的“事亲之道以事天地”“视万物如己之侪辈”等生态道德观,意在教育人们自省自重、自警自律,为婺源百姓守护“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生态美景,凝聚了思想共识,规范了行为准则,并摘得了“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天然氧吧”等诸多荣誉。

千百年来,在朱子生态道德观的教化下,婺源百姓养成了尊重自然、敬畏山水的生态自觉,留下了“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村规民约和“养生禁示”“封河禁渔”等自治石碑,乃至于延续了“枯枝败叶,不得挪动”的生态规则……如今,婺源那郁郁葱葱的水口林、那重峦叠嶂的风景林、那遮天蔽日的古樟林,等等,无不是受到了“事亲之道以事天地”“视万物如己之侪辈”的庇佑与恩赐。

古樟冠盖 婺里君摄

由此可见,婺源留得住文公山“杉木王”和“江南杉王群”,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子,不单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实乃为人师表的千古典范。

据记载,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高中进士之后不久的朱子第一次回婺源扫墓,他按“封前植树”的习俗,在婺源茶院朱氏第四世祖朱惟甫墓地栽植了不少杉木,以“载祀久远”。不单婺源,对于足迹所至之处,朱子均带头植树。他曾在庐山白鹿洞书院手植丹桂、在福建尤溪县城栽种樟树、在福建同安小盈岭书题“同民安”并种植榕树……朱子植树造林泽后昆,叫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朱子之风,山高水长。

就在口口相传中,受“朱子植树”的影响,在婺源民间风俗中,无论是建村、筑屋,还是生人、生日、成人、结婚,甚至亡人、扫墓等,都有植树纪念的传统做法,以至于留下了“一棵古树就是一道景观”的生态财富,丰富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生态内涵,此举放眼四海,亦不多见。

聚族而居,是婺源古村落的显著特征;依山傍水,是婺源古村落的基本格局。“乡落皆聚族而居,族必有谱,世系数十代。”(清·光绪《婺源乡土志·婺源风俗》)婺源建村讲究“来龙”“水口”。“来龙”即是村庄背靠的大山,故称后龙山。后龙山上全是禁山、封山,讲究的是林木青翠。“水口”即村口。水口的理想地形是山环水抱,追求的是佳木葱笼。正如朱子所言,“古时建立村庄之际,乃依堪舆家之言,择最吉星缠之下,而筑之,谓可永世和顺也”。

自古以来,受朱子生态道德观的影响,婺源留下了一处处天人合一的景观村落和一片片精美绝伦的村庄水口林:

金岗岭古树群 张银泉摄

“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浙源乡虹关村水口林汇聚了自然的山、水、树与人工的圳、堨、桥等要素,孕育了“江南第一樟”,造就了“中国景观村落”;

赋春镇严田村水口林古树、古桥与溪流浑然一体,涵养了“天下第一樟”的奇观,获评国家级4A旅游景区;

段莘乡庆源村,詹姓族人爱种枣树,枣花虽小,开花时密密麻麻,远远看去灿若大片云锦。如今,这些枣树沿河而立,无一遭损,成为村庄一道靓丽景色;

江湾镇上坦村水口林溪水清澈、古树苍天,成为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影片《我不是潘金莲》的重要拍摄地;

江湾镇下晓起村水口林,段莘水与村溪汇合地带,樟、楮、槐等几十棵古树护牢村基,成为乡村旅游经典看点;

…… ……

受朱子“万物一体”“中和之道”的生态思想教化,婺源村庄水口林决不允许砍伐,在当地百姓的意识里,“树养人丁水养财”“护树即是护村、护人”。不仅水口林,甚至村庄溪河两岸也只允许植树造林,不准随意砍伐。即便在今日,婺源也永久禁伐天然阔叶林、禁止山塘水库化肥养鱼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深刻,影响深远。

有道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有了树,也让婺源成了珍稀森林鸟类的天堂,是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其中,有一只可爱的小精灵,也是对感恩朱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有力佐证。

“一棵树”,高大伟岸;“一只鸟”,精妙绝伦。

这只鸟,名叫蓝冠噪鹛。

蓝冠噪鹛 綦茗鹏摄

没错,这种栖居在婺源的鸟类“大熊猫”,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名录的鸟类。它对栖居环境有着极端苛刻的要求,是生态环境的“试金石”,过去全球仅分布在婺源、云南思茅和印度阿萨姆三地,总共仅200只左右。

1919年,这种可爱的鸟儿首次被发现后便一直销声匿迹。直至2000年,科研人员在婺源再次发现了它,一时引发世界轰动。然而,令人惋惜的是,2017年《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正式宣布,蓝冠噪鹛野生种群在云南省已灭绝。婺源,因此成了蓝冠噪鹛在中国的唯一栖息地,世界的两个栖息地之一。

今年,是朱子诞辰890周年,是蓝冠噪鹛发现101周年。

谁能想象得到,一段789周年的时光距离,连接起了朱子与蓝冠噪鹛的情缘。789周年,可不是一个小数据。这段时光距离有点长,但没有中断;这种生态探究有点深,但没有停止。随着“观鸟热”的兴起,也让海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重新打量、瞻仰朱子,对朱子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倍增敬仰之心、倍加敬重之情。

婺源,是蓝冠噪鹛的春夏栖息地。具体栖息点位于城郊秋口镇石门村的一个汀洲上。这里是一片风景绝佳的水口林:清澈溪流环抱着参天的天然常绿阔叶林,林深树密、倒影成景、清静幽雅。“良禽择木而栖”,蓝冠噪鹛将碗状鸟巢筑在樟树、枫香、苦槠等大树偏离主干的枝梢间,当起“隐士”。它们喜食昆虫,也吃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籽等,特别爱洗澡,是天生的“泳士”。而巧妙无比的是,石门汀洲的“自然财富”精准满足了蓝冠噪鹛的“身心需求”,可谓天赐良缘。由此,也让蓝冠噪鹛成了婺源的“生态名片”和生态文明“代言人”。

按理来说,石门村并非“桃源”,而是一个“闹市”。它距离婺源县城3.6公里、距离黄山机场85公里、距离景德镇机场77公里……村庄周边车来车往、人流如织。然而,这个“闹市”,它为何能吸引着蓝冠噪鹛的挑剔目光呢?

石门村 婺里君摄

正所谓,“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石门村的制胜法宝,在于受朱子生态道德观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让婺源全域2967平方公里成了一个文化生态大公园。在这个大公园里,有193个自然保护小区、1个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5A景区、14个国家级4A景区、13个国家生态乡镇、2个省级森林公园……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64%、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处处都有“生态保障”、处处都是“绿色屏障”。

这个大公园,得益于先人的呵护和后人的延续,生态链条没有断裂,生态自觉没有裂变,让婺源成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等。在这个大公园里,白鹇在悠闲、黑麂在嬉闹、蛇雕在盘旋……如此,自然也让蓝冠噪鹛有了安全感、有了眷恋心。这只可爱的小精灵,它在全球“大海捞针”,最终看中了婺源;它在全球“大浪淘金”,最终选择了婺源……

蓝冠噪鹛 綦茗鹏摄

朱子没有见过蓝冠噪鹛,蓝冠噪鹛不知何谓朱子。

我想,这种“未知”“不知”的情缘,超越时空、跨越界限,似乎更加感人肺腑。

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

蓝冠噪鹛,它小巧玲珑、天生丽质:蓝灰色的顶冠、黑色的眼罩、鲜黄色的喉部、褐色的上体、黑色的尾端、白色的边缘……俨然是一个天然“调色板”,色彩丰富而层次分明,不单调、不突兀、不刺眼、不庸俗,清新活泼、惹人喜爱。看来,这种可爱的小精灵,天生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和美人的风致。因其形态特征,人们一度称它为“黄喉噪鹛”。2017年,中国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主编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将其中文名定为“蓝冠噪鹛”,成为通用名称,受到业界广泛认可。

蓝冠噪鹛 綦茗鹏摄

2000年,蓝冠噪鹛在婺源被发现,当时其种群约150只。此后,除了2007年、2008年,它曾神秘失踪两年外,一直在婺源稳定安居了下来。每年四月,往往在一场春雨过后,空气清新、云雾缭绕的婺源,人们会突然发现蓝冠噪鹛又悄然出现在了它的“安乐窝”。一只只可爱的小精灵,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上搭建自己的爱巢,在光影斑驳的林间呢喃私语,宛转悠扬的爱情欢歌在枝头缭绕……在繁殖的过程中,如受松鼠、赤腹鹰、松雀鹰等天敌侵犯,它们就会改变巢区或更换巢树、巢位以躲避危害,俨然是一个以弱制强的“谋士”。而到了夏末完成繁衍后,它们便带着当年的幼鸟消失在茫茫远山之中。期间,它们究竟去了何方,又在哪里度过漫长的冬季,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谜,是一种不会凝固的解。

有谜胜无谜。

“一叶而知秋,观鸟知生态。”这些年,不少海内外摄影师在婺源拍摄的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珍稀鸟类照片,成了“中国最美乡村”的动感美学“形象照”,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婺源好风采。由此,也让婺源备受国际赞誉。

2016年,在蓝冠噪鹛被发现97周年之际,婺源“喜添丁”,新增“国字号”生态荣誉:星江河部分流域(石门村)及其分叉支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周边滩涂地、部分山林地一道获评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作为蓝冠噪鹛的重要栖息地,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了婺源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名片。随之,石门村又装上了一扇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固之“门”,让这块“风水宝地”愈加守住了自然、留住了清净、续写了佳话。不仅如此,有保护意识的婺源百姓还成立了蓝冠噪鹛志愿护鸟队,划定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筹建蓝冠噪鹛社区生态博物馆……这样的自发自觉之举,一定会让蓝冠噪鹛倍加喜爱婺源、向往婺源、恋上婺源。

石门村 任春才摄

没错,继秋口镇石门村之后,太白镇曹门村也成了蓝冠噪鹛的“安乐窝”。随着这种小精灵的到来,也让曹门村声名鹊起,勾起了无数“鸟友”迷恋的目光。石门村、曹门村,“一扇门”在婺北、“一扇门”在婺南。“一扇门”,就是一种情缘、一份情谊。这种敞开着的生态之门,是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美丽解说。

在婺源,蓝冠噪鹛总能找到繁衍生息之“门”。“门内门外”青山逶迤而绿水荡漾,四季如画而清静纯朴。

据说,每逢春夏时节,在婺源这“两扇门”之外的地方,也能见到蓝冠噪鹛的身影……

我看蓝冠噪鹛,不仅仅是欣赏一只世界珍稀濒危鸟种,更是感叹于一种深邃宏大的延续千年的生态思想。

践行这种生态思想,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人间正道。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长期以来,婺源久久为功续写“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山水文章,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谋求低层次的发展,为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营造了和谐家园,收获了丰硕的人文成果。截至目前,婺源有中国传统村落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明清古建4100余幢,被誉为“徽派建筑大观园”。徽剧、傩舞、徽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和婺源绿茶制作技艺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道、抬阁、灯彩、地戏、板龙灯等民俗文化绚丽多彩、灿烂夺目。生态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为婺源挣足了令世人欣赏的目光,让“美丽乡村、梦里老家”成为世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人间天堂。

文公庙 胡红平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既然能为蓝冠噪鹛、野生鸳鸯提供“安乐窝”,那么,当地百姓自然也不愁温饱问题了:有了石门汀洲,方圆十里成了科普研究基地;有了湿地公园,“撒网”的渔翁成了“模特”;有了白腿小隼,带动百姓吃上了“观鸟饭”……更不用说,这里兴起的农家乐、林家乐、茶家乐,带动了百姓“洗脚上岸”;这里兴起的摄影驿站、写生之乡、摄影基地,带动了百姓“就地就业”……

余秋雨先生说,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婺源把中华文化的一个美丽部位打理出来了。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人的遗嘱”,我们有幸,这个前人是“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的朱子。

在婺源,飞檐戗角延伸至蓝天白云,粉墙黛瓦享受着鸟语花香,“珍禽异兽”与“四海游子”友好相处,“文公阙里”与“茶乡儿女”心心相印……没有任何虚华的语言,却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内涵。

文人墨客 綦茗鹏摄

透过朱子与蓝冠噪鹛的情缘,我们似乎领悟了:有一种力量,不受时空限制;有一种守望,不受地域相隔……

关键词:

责任编辑:3198cnlife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咸宁监狱民警走进电台直播间 为家庭教育支招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进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不断走深走实,近日,咸宁监狱民警孙敏走进咸宁...
汽车 · 2022-08-21
人民网澳门10月29日电 (记者富子梅)澳门理工大学与广州市南沙区青年联合会...
头条 · 2022-10-30
《印度尼西亚中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首次发布
人民网雅加达10月28日电 (记者张杰)当地时间28日上午,印度尼西亚中国商会...
头条 · 2022-10-30
新华社香港 澳门10月29日电 题:港澳各界:在中共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同心开创...
头条 · 2022-10-30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吴文诩)记者28日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获悉,该...
头条 · 2022-10-30
山西前9个月外送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
新华社太原10月29日电(记者梁晓飞)记者28日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了解到,前9...
头条 · 2022-10-30
新成昆铁路全线铺轨完成
10月28日12时许,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小相岭隧道内,最后一对500米...
头条 · 2022-10-30
瞰中国|革命圣地展新颜
showPlayer({id:" pvservice xml 2022 10 29 f6c73549-8487-41c5-9843-661355f94116 xml",width:600,height:371,a
头条 · 2022-10-30
新华社利马10月28日电(记者郝云甫)秘鲁中南部沿海地区28日发生5 9级地震,...
头条 · 2022-10-30
时政画说丨苹果熟了
showPlayer({id:" pvservice xml 2022 10 29 47ce25c4-79e3-48ec-9f33-aab823a5fe6c xml",width:600,height:371,a
头条 · 2022-10-30
· 2022-10-30
· 2022-10-30
· 2022-10-30
· 2022-10-30
人民网北京10月29日电 (李楠楠、薄晨棣)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辽宁省...
头条 · 2022-10-30
以案说法|“熊孩子”闯了祸,谁来担责?
案例某日傍晚,陈某驾驶电动自行车搭载4岁的侄子小明从家中出发至卤料店购买卤...
头条 · 2022-10-30
技能大赛显身手
10月27日,参赛选手参加美发项目比赛。当日,辽宁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沈阳...
科技 · 2022-10-30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这是国家卫健委最新测算的2035年左右中国的老年...
科技 · 2022-10-30
· 2022-10-30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10月28日电(记者谢江)马塞卢消息:莱索托繁荣革命党领导人...
科技 · 2022-10-30
新华社酒泉10月29日电(李国利、郑伟杰)10月29日9时0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
科技 · 2022-10-30
新华社联合国10月28日电(记者尚绪谦)联合国安理会28日一致通过第2656号决议...
科技 · 2022-10-30
U20亚洲杯赛程出炉:中国队2023年3月首战日本
亚足联官方近日公布了2023年U20亚洲杯赛程,本届赛事将于2023年3月1日至18日在...
科技 · 2022-10-30
10月21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宣布,加拿大即日起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对手枪的...
科技 · 2022-10-30
近期,墨西哥打定主意,要向美国军火商“讨说法”。上月底,美国马萨诸塞州一...
科技 · 2022-10-30
热文推荐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4